9月9日晚,基础物理中心举行《2025系列学术报告》第十期,中心青年教师师冬冬博士在线上作 “近邻宇宙极低面亮度结构研究” 学术报告,报告由睢陶陶老师主持,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成员及永利总站ylzz55的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传统天文观测受限于仪器杂散光和天光背景噪声(如气辉、黄道光等),难以探测表面亮度低于 24 mag/arcsec² 的暗弱天体。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现代成像技术通过杂散光抑制、多波段背景建模与深度曝光(极限可达31 mag/arcsec²),揭示了近邻宇宙低面亮度结构、星系恒星晕、潮汐流、超弥散星系(UDGs)以及星系群/团内光(IGL/ICL)。值得注意的是,UDGs的极端特性挑战暗物质理论:暗物质主导型(如DF44,暗物质占比98%)与缺失型(如NGC1052-DF2,速度弥散低于10 km/s)并存,推动ΛCDM模型修正。

师冬冬博士详细介绍了近邻宇宙极低面亮度科学在星系宇宙学的重要意义(如揭示暗物质分布、星系吸积历史和宇宙结构演化等),并就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就其研究工作,师冬冬博士展望了未来中国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在探究极低面亮度科学的优势和科学目标。最后,与参会老师们就暗物质探测研究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师冬冬,2024年7月入职永利总站ylzz55,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入职以来,在国内外天文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近10篇,参与中国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课题研究项目,多次参与申请获得国际一流望远镜观测项目(如空间Chandra观测大项目)。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